教科网7月12日电(记者 任红娟) 7月9日下午,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开展主题为“基于教师实践智慧生长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的教学沙龙活动。本次教学沙龙由赵正新老师主讲,教科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活动。
图为赵正新在作报告。记者 任红娟 摄
赵正新从“实践智慧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从哪来”“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启示”四个板块展开介绍。
首先,赵正新指出,教师实践智慧是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帮助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的一种品质或素养。实践智慧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主要有:1.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审“时”度“势”;2.适度的“灵活性”,善于变通而不拘泥于规则;3.良好的“平衡性”,善于遵循“中庸”之道。
其次,赵正新揭示重视和研究实践智慧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顺应教师专业化的内存逻辑;达成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动态平衡;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互动;促进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其次,赵正新进一步分析教师实践智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经验积累与反思。2.知识学习与内化。3.人际交往与互动。
最后,赵正新探讨了教师实践智慧生长机制对于教师教育工作,尤其是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1.重视师范生选拔工作。教师实践智慧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培养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好教师是天生的,并非人人都适合当教师。为了保证教师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对师范生的资质进行选拔接非常有必要。2.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当前大多数师范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这种定位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从实践智慧生长角度看,职前教育阶段无法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教师的培养,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长期有效的教育实践,这在当前的职前教师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3.优化课程结构,避免师范生培养的技能化倾向。在当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教育的艺术性逐渐被淡化。具体的表现就是教育的技术化、技能化、智能化日趋严重,而教育的艺术性和智慧性正在“退场”或“边缘化”。教育失去了本真。基于实践智慧生长的课程结构应着重于为实践智慧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包括:信念的基础、知识的基础、技能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改进师范生培养中的教学方式。当前的师范教育比较关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蓝图”固然重要,但最终依赖实施。当前师范教育中,教学的作用被严重忽视。实践智慧生长对教学方式有特定要求。师范教育阶段教师教学方式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师范生今后在工作中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本次教学沙龙活动不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促进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没有止境,它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