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头,想起杜甫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抬头一望,映入眼帘的却是琳琅满目的圣诞树,造型夸张的圣诞老人,街头巷尾的圣诞之歌,各种商家的圣诞优惠活动••••••圣诞的气氛似乎比冬至更浓烈些,又或者说早已盖过了冬至。
“平安夜别忘了送个苹果。”小年轻们一呼百应,他们聚会,他们高歌,他们放肆着快乐。传统的冬至也就这样渐渐地消退在人们的视线里。或许是冬至的氛围太过古董,太过严肃吧,年轻人才在西方的节日中找寻到了狂欢的乐趣。作为90后,对冬至的感受似乎也不那么热切,但从外婆和母亲的口中,我渐渐明白了这是怎样一个被记忆搁浅的节日。
缕缕炊烟飘出烟囱,慢慢舒展,又散开,幽深的小巷此时正沉浸在团圆和美的气氛中。外婆满脸幸福地回忆着老常州的冬至。老常州的冬至延续着深远的吴地风情,自然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特殊意义。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要烧“胡葱笃豆腐”,这是老常州人“冬至隔夜”必吃的菜肴。外婆说:“民间有说‘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暖烘烘,不吃冻一冬’。胡葱笃豆腐,色泽诱人,滋味鲜香,在那样纯朴的年代一碗热腾腾的胡葱笃豆腐足以把人的心哄得暖暖的。除了胡葱笃豆腐,还有馄饨,糯米糕团,圆夜饭••••••共同构成了老常州舌尖上的冬至。
外婆告诉我,吃馄饨的习俗来源于很久很久以前,传说吴王带着美女西施巡视到中吴常州寻找美味吃喝,冬至那天,吴王下令让常州名厨做几个有名的点心,名厨竭尽全力都没能做到让吴王满意,这时西施亲自下厨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吴王问此点心如此美味,如何称呼,西施混混沌沌的说道馄饨。从此常州人过冬至这天都要包点馄饨。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民间俗语:“冬至大如年,家家祭祖先”。说完外婆满脸温暖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简单平淡的年代,为了一个小小的节日匆匆忙碌,为了一家的团聚满院飘香。
眨眼间,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工业发展,万象更新。母亲说:“当时的年轻人开始追潮流了,有些就赶时髦过起圣诞节。”但母亲的童年还是洋溢着冬至的热闹氛围。小孩子们围在灶台旁,看着大人们包汤圆,忍不住了就七手八脚的捣鼓。俗话说:“冬至吃汤圆,全家得团圆”。古人有诗“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盛产稻米的常州,这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各种粉团便是老常州的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一碗甜甜的汤圆就能让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甜的像吃了蜜一般。后来,丰盛的“圆夜饭”出现在了每家每户的餐桌上,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鸡鸭,都有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名字,“元宝”、“团圆”、“腾飞”、“金链条”、“如意菜”、“跳龙门”••••••处处渗透着龙城传统节庆的喜庆和寓意。
而如今,二十一世纪,互联网高速发达,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各种洋节日扑面而来,仿佛更受欢迎更受重视。作为90后陪伴我们长大的是平安夜,圣诞老人,或许只有老一辈的人才能真正冬至的一抹温暖。
又或许它真的被记忆搁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