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是冬至。只有这么平淡的一句话,没有更多彩色的渲染。然而对于我们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人,只知地理气候上的冬至不知传统节气上的冬至。关于冬至的一切仿佛只剩下吃水饺,吃汤圆等习俗,没有真情实感。冬至,逐渐变成了每年一场的太阳与南回归线的凄美相遇。
这不是真正的冬至。至少提起它时我们本不该是一脸茫然。冬至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传至今。不过,对于曾享有“冬至大如年”说法的冬至,其特殊意义早就在周秦时代被发现,那时的冬至还承担着春节的重任,当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冬至这天应是家家团聚,吃着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饮食,还要祭祖祭宗。另外,冬至日开始就意味着“数九”开始了。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人们数九,慢慢巴望着来年春的到来。照例,人们还要杀鸡“敬九”,冬季大补正式拉开帷幕。
冬至这些传统文化逐渐行走在当今时代的边缘,无声无息,随着时间静静流淌,仿佛惊不起一丝涟漪。也就唯有春节吧,提及时耳目充斥着艳红和劈啪的鞭炮声。它是传统文化上为数不多热闹的一笔。然而提起传统文化却仍有一种无力感和缺失感。当今我们似乎不缺“传统文化”,这个词已经被各路“专家”长挂嘴边,过度解读。然而又能怎样?人们不照旧追逐着喧闹的圣诞,将冬至放在遗忘的角落?
圣诞是喧闹的,不是热闹。洋节日是比烟花还易冷的存在。人们莫名的兴奋,形成莫名的热闹气氛。它来无影去无踪,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曾留下什么。作为两个邻近的节日,冬至连为圣诞做暖场的资格都没有,地位相差可谓天壤。在我们身边,圣诞充斥着一切人和事,仿佛接下来整个世界都将滑向其中。对于东方人的我们,圣诞是个噱头自不必多说,大家心照不宣。调查显示约八成的大学生表示虽然对圣诞没什么想法但仍期待过圣诞。令人感到悲哀的不是商业对圣诞的全盘霸占也不是人们利用它来显示慢慢的存在感,而是在意识到这一切之后仍旧无奈却又心甘情愿地加入跟风的浪潮。在我们随机走访的校园教职工中,一位环卫师傅的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不清楚圣诞,不清楚的事就不要做。做了没意义哇!现在的小年轻啊,心里没想法,没根,稳不住!”他提到的很关键的一点是当代的年轻一代内心缺乏一种情怀,一种对传统的关怀和守护。心是空的当然有什么接什么,心是满的自能抵挡光怪陆离的千千万。
传统文化没有缺失,被所谓专家玩弄的也不算真正的传统文化。它只是存在感弱了些但仍生生不息地存活着。缺失的是我们的内心关怀。令人欣慰的是就在我们忧心当下这份情怀的问题时看到有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了这样的感想:“还有几天冬至,好想回家,好怀念奶奶冬至包的超大号的荠菜圆子,一个管饱,吃到真是好幸福的感觉……”在外求学却心系家乡,这就是一份情怀。也许填补当代年轻一代的内心空白的最好方式是等待。来自老一辈的坚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可以让我们看到一种感化的力量,时间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