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又是名人辈出荟萃之乡。在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大背景之下,由北京大学主办淮阴师范教科院承办的全国第三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究会于10月17日上午8点在淮阴师范学院逸夫图书馆报告厅拉下帷幕。

图为会议现场朱林生校长代表致辞。记者 刘学 摄
大会开场由淮阴师范学院朱林生校长代表致辞。朱林生校长首先代表淮师对社会各界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表达了对于大会能够圆满完成的希冀。接下来朱林生校长就地域地理文化精神等方面对淮安的背景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全方面的展示了淮安历史文化深厚人文荟萃,以及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淮师学风严谨淳朴淮师学子追求朴实,将周恩来精神的深刻贯彻。最后朱林生校长希望在这样文化的交叉交流之下,教科院以及整个淮师的学术思想得到拓展和开阔,水平品质得到发展和提升。
大会开幕式由四位质性研究的专家分别是陈向明教授、朱志勇教授、曹勇军教授、杨帆教授代表讲话,就质性研究的各个方面以及自己的研究的领域展开了交流研讨活动。
启始陈向明教授就知行合一与实践理论展开了讨论。首先研究讨论了质性研究在中国的实践背景,由西欧向中国等边缘地区过渡的走向和趋势,强调质性研究的全球化本土化发展。接着探讨了质性研究的教学以及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误解和偏见、研究实践支持不足等客观性问题。同时对于知行合一的教学,陈向明教授认为中华文化具有价值取向和行动取向,老师应当身教重于言教,“人师”观念的深刻植入,以此带动学生,产生学生更具有人文关怀以及作为研究者的自信等等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后陈教授总结实践与理论应当相互渗透,强调实践优先性的观念。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朱志勇教授就自己的论文选题“质性研究是客观的吗”以此展开讨论。就科学的客观性的两个方面即主体间性和不可避免的包含主观性以此展开研究讨论。严谨缜密的交流讨论深刻阐述了“质性研究难道不是客观的吗”这一复杂的逻辑性问题。
接下来作为高三的一线教师曹勇军教授更是真实鲜活地论述了他关于质性研究的思考。他以我身边的语文故事为主题就故事传递什么样的知识、为什么说故事、说什么故事、怎么说故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给予大家很多思考和启发。
最后上海师范大学的杨帆教授作为一个年轻一辈研究质性的学者他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他就话语分析和质性研究的异同展开讨论,分析了差异与相似,提出了自己的启发与问题。
中午将至,开幕式落下帷幕。但是思考在延续,在接下去一天时间的交流与讨论中质性研究将会带来更多思考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