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于2015年10月18日上午8点在淮阴师范学院逸夫图书馆报告厅拉开帷幕。此次会议以“实践的智慧——质性研究在中国”为主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敏谊教授、台湾剧场研究者万佩萱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齐学红教授等专家学者莅临参与交流研究。
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会议伊始李敏谊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就“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兼论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为主题话题展开论述,强调混合研究方法在学术界的重要性,提倡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兼并用。他采用马瑞萨顿研究和学前教育研究的案例加以深刻阐述,揭示质和量背后隐含着不同的立场。
随后台湾万佩萱教授以剧场为隐喻站在一个独特的体验和视角下论述了她关于质性问题的思考。再次回归学术界万佩萱老师强调做剧场与做教育两者是不相悖的,她以一个不一样的身份给人带来更多的关于质性研究的启发。
最后南京师范大学齐学红教授论述了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和意义,以及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看待质性研究的价值。她认为作为一个局内人需要不断亲身实践体察以完善研究者的自我构建,不断丰富修正自己的研究方案,严谨客观地满足迎合这样的一种文化身份。
中场休息过后,紧接着积极的提问环节,多名来自国内各地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向陈向明教授、李敏谊教授、万佩萱教授等专家提出了自己在质性研究这条道路上的疑虑和困惑以及对待学术研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和身份去应对。专家们纷纷对于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

图为会议闭幕式现场 。记者 高希文 摄
开幕式结束由淮阴师范教科院高卫国书记和曹如军院长代表致辞,表达了对于在场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学习的感谢。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引由以此积极推动我校教育学科与高等院校学科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以求不断地提高教育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品质。
最后陈向明教授表达了对淮阴师范学院大力承办的感谢,以及希望质性研究能够更加丰富多元,有更加肥沃宽阔的土壤给予培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