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网10月16日电(记者 任红娟 )为了帮助教师们理解“课程思政”,推进“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落实,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于10月14日下午在1-203开展主题为“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的教学沙龙活动。本次教学沙龙由潘友梅老师和任红娟老师主讲,教科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活动。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注重学科德育、课程思政”。这是第一次将“课程思政”写入中央文件。其实,“课程思政”是一个老话题。早在1987年5月2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在活动中,任红娟分析了课程思政实施的背景,阐释了课程思政的价值与理念,并指出课程思政的新任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12月)。
图为任红娟老师讲话现场。
潘友梅继续指出,对于实施课程思政,许多专业课教师有畏难甚至抗拒情绪。究其原因,首先是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偏于狭隘,简单的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接着,深入分析了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能性。最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潘友梅对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设计课程思政方案进行具体的指导。
图为潘友梅老师讲话现场。
参加教学沙龙的教师提出了困惑并展开研讨:是否每节课都需要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如何进行评价?……道理越辨越明:课程思政不是贴标签,不是“塞”进专业课程,而应该“融入”。面对“课程思政”,我们不畏惧,不含糊,不泛化,而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认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本次教学成龙后,教育科学学院将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建成1-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