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网9月10日电(记者 姜子欣 郑忆)九月,为提高少数名族本科生综合素质,拓宽教育研究生研究视野,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正式启动第三季“交融・成长”系列活动。活动聚焦“跨民族交流、共促成长”核心目标,突破空间限制,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下活动现场氛围热烈,线上互动亦充满活力,两种模式各展特色,共同推动民族团结交流与成长。
作为线上开展的小组,9月10日,第一小组组长张洪雨调试腾讯会议设备,搭建共享协作平台,完成活动素材收集整理。直播过程中,通过“屏幕共享+连麦互动”形式,开展民族语言教学、传统器具图片展示与影视片段赏析。组员在评论区实时留言互动,连麦分享学习感悟,最终通过云端文档协作完成案例撰写,云端交流氛围浓厚。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郑忆 摄
同时,9月10日,第二小组组长孙艳提前调试线上设备,在腾讯会议建立共享交流平台,收集活动所需素材。线上活动中,组织民族语言学习、传统器具线上展示及影视讨论等环节,组员通过云端协作完成读书会案例,凸显线上交流优势。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郑忆 摄
9月10日,第三小组在组长孟茹的引导下,提前协调场,于崇文楼1-203开展活动,筹备教学工具与传统器具实物,增设“民族文化展示角”。活动现场,少数民族学子演示传统器具使用方法,带领组员学习民族语言;读书会环节围绕指定书籍节选展开讨论,结合活动体验撰写跨文化教育案例,组员反应热烈。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郑忆 摄
9月10日,第四小组的郑忆组长于教科1号楼303开展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流程,划分场地功能区域,完成展示物料分类摆放。活动中,少数民族学子生动地教授本民族语言,搭配手势辅助理解;传统器具展示区,大家近距离观察、交流使用场景;影视沙龙后,围绕“家乡教育变迁”分享故事,案例撰写过程中分工协作,充分体现团队默契。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姜子欣 摄
9月10日,第五小组在李偲源组长的带领下,于智慧教室,民族语言教学、传统教育器具展示、民族教育主题影视沙龙依次开展,各环节衔接流畅。现场,少数民族学子带领组员学习本民族日常用语,分享传统器具背后的教育故事;组长则协助梳理语言发音要点,组织影视观后感交流。全体成员共同梳理跨文化教育案例,现场氛围热烈融洽。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郑忆 摄
9月10日,在第六组组长丁悦的统筹下,活动于教科1号楼402开展,组长提前整理了活动所需的语言资料与器具对比的图片与视频素材,协助组员做好展示准备。活动当天,通过民族语言教学、实例讲解以及传统器具展示,融入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对比;主题讨论环节聚焦“跨文化教育实践”,组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悟,现场互动高效有序。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姜子欣 摄
9月10日,第七小组组长吴紫若于教科1号楼303开展活动,提前调研民族文化素材,完善活动方案,确保各环节顺利衔接。现场,民族语言教学融入节日文化元素,增强学习趣味性;传统器具资料展示与历史背景讲解相结合,深化文化认知;影视讨论与读书会环节,组员积极发言,聚焦“语言+文化”融合教育进行案例攥写,内容丰富详实。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郑忆 摄
九月的系列活动中,部分小组以线下集中形式营造沉浸式交流体验,部分小组通过线上联动打破空间限制。组长们根据小组模式差异,分别统筹线下筹备与线上保障工作,确保活动高效推进。无论线下互动还是线上交流,均有效促进各民族同学相互理解,深化民族团结理念,为学校民族教育活动多元开展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