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网10月22日电(记者 李偲源 孙颖)十月,为进一步巩固民族结对成效,传承民族团结教育薪火,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以“绽放·传承”为主题,开展第四季度民族结对成果展活动。活动聚焦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实践与育人先锋评选,各小组延续原有团队架构,在组长带领下积极参与,充分展现前期结对成果,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越抱越紧。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李偲源 摄
第一组在张洪雨的主持下,围绕“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开展线上成果分享会。成员们结合前期就业交流经验,将民族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话题,分享如何在求职、工作中传播民族文化的思路。同时,小组内部推荐“最美石榴籽”候选人,从交流积极性、帮扶实效性两方面梳理候选人贡献,最终通过投票确定推荐人选,为后续全院评选奠定基础。
第二小组在孙艳的组织下,打造了一场“民族文化与学业赋能”主题课程。孙艳结合考研辅导经验,将少数民族传统智慧融入学习方法讲解,例如用民族叙事逻辑帮助理解知识点;其他成员则分享各自民族的教育故事,丰富课程内容。在“最美石榴籽”评选环节,小组以学业帮扶度、课程参与度为标准,经讨论推选出自愿为同学整理民族文化学习资料、多次答疑的成员作为候选人。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李偲源 摄
第三小组在孟茹的带领下,以《成长契约书》目标为导向,设计“民族文化教育活起来”课程。成员们结合契约书中共同成长的约定,分别讲解不同民族的教育传统,共同设计简易民族文化教案。评选环节中,小组对照契约履行情况,推选长期主动协调课程时间、带动成员参与课程设计的成员为“最美石榴籽”候选人,让契约精神与育人精神深度融合。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李偲源 摄
第四组在郑忆的统筹下,举办“乡音筑梦·文化课堂”成果展课程。成员们将前期分享的家乡文化转化为具象课程,例如演示民族传统技艺、讲解民族历史故事,让文化交流从口头分享升级为实践教学。在“最美石榴籽”评选中,小组以文化传播力、课程贡献度为核心,推选主动承担课程主力讲解、精心准备教具的成员,彰显文化传承中的先锋力量。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李偲源 摄
第五组在李偲源的策划下,开展“民族文化融合实践课”,延续方言交流、户外互动等特色环节,并新增“民族教育小游戏”,通过方言朗诵民族教育谚语、组队设计“民族团结小课堂”方案,让课程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评选环节中,小组综合活动组织力、团队凝聚力,推选全程统筹课程环节、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学融入的成员为候选人,让互助精神落地见效。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孙颖 摄
第六组在丁悦的带领下,深化“非遗剪纸艺术进课堂”主题,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成员们展示前期设计的民族特色剪纸教案,并现场示范如何通过剪纸教学传递民族文化符号,如少数民族图腾、传统纹样。评选“最美石榴籽”时,小组聚焦教学实践力、非遗传承力,推选在教案设计、课堂示范中表现突出的成员,凸显教育实践中的育人担当。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李偲源 摄
第七组在吴紫若的组织下,打造“民族文化教育的意义与目标”,将民族特色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例如通过民族音乐欣赏、传统手工艺制作,让成员在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同时,小组以文化融合贡献、团队协作表现为标准,推选主动挖掘民族文化课程素材、积极带动成员参与的成员为“最美石榴籽”候选人,让文化交融的温暖持续传递。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孙颖 摄
此次以“绽放·传承”为主题的成果展,既是对前期民族结对工作的总结,更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全新启航。通过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最美石榴籽”育人先锋的评选,不仅让各民族同学在教育互动中深化情谊,更凝聚起传承民族团结精神的力量。未来,教科院将持续以民族结对为纽带,让教育薪火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中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