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流行的一段话:爱上一座城,是因为这座城里住着某个人,能够与所爱的人在一起,连光阴都是美好的。即便粗茶淡饭,修篱种菊,只要彼此在一起就好。那么,找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寻一处幽静的的茅舍,或是云水禅心的庭院,那里有晴朗的阳光和静谧的悠然,还有对方明媚的笑脸。拘一捧花香在平淡的日子,握着一路相随的暖意,让爱的馨香在柴米油盐中升腾;在一杯茶的温情里,体会生活的诗意;在一碗粥的清淡中,感受生活的浪漫,这便是彼此简简单单的幸福。
这样的一座城,确实令人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是陶潜采菊时喜见的南山胜景,然而这里并没有那样可以与君一起终老的人,没有什么繁华喧闹,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真正的享受着自己悠闲自在的时光,除去了纷繁琐事,除去了任何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唯有无限的时光可以与美景融为一体,享受着与自然深情的对白。
在众多古人眼里,也许没什么能够与自由向媲美,他们都渴望自由,向往自然,厌倦世俗的功名利禄。在他们的心中有着他们深爱的一座城:在那片圣地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担心任何朝廷责罚,放逐调配。
在我们现代人当中,也会有一群想要隐居山水之间,向往自由,远走他乡的人。就说很简单,很贴近生活的吧,高考过后的学子,几乎都想着自由,离开自己的家乡,走向远方,去异地求学,似乎只有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才算的上是上了大学。当然我自己也一样,拥有一颗去远方的心,奈何条件限制,最终还是留在了家乡。
论风景,我不敢拿淮安与江南的小桥流水、艺术园林相比,论经济,淮安当然也不能和北上广相比拟,但是正是这片土地滋养了我。往大处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很是丰厚。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淮安的记载,另外,说起淮安,人们头脑里首先都会想到开国总理周恩来,其他一些名人:韩信,关天培,梁红玉等等,这都是我们淮安人的骄傲。还有远近闻名的淮扬菜,也许我们现在还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并不会感觉淮安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甚至还会抱怨淮安,一旦我们走出淮安,走出江苏,甚至走出中国,那种家乡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一定会是大大上升的,根叔的一句话:“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你每天都要骂8次,但是却不允许别人骂一次的学校!”对于家乡而言,同样是一个道理;往小处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在淮安这片土地上生活了20年,在这片土地上有爱我养我的亲人,有我儿时的玩伴,有和我一起长大一直陪着我的朋友,还有教育我给我指引方向的师长。
这片土地承载了我太多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我不想用那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淮安,因为这样便会失去它原有的本真,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一切尽在不言中。